• 老照片:1910年的陕西彬县,“公刘故里、丝路明珠”的邠州古城_泾河_土地_时期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38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    彬县,曾被称为邠州和豳州,如今则以彬州之名闻名,属于陕西省的咸阳区域,位于渭北高原的西部,坐落于泾河的中下游。彬县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,这里是后稷的出生地和公刘的故里。早在3500年前,周朝的先祖公刘便在这里向民众传播农业知识,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。在秦朝时期,设立了漆县,到了明清时代,地名演变为邠州。而在上世纪60年代,县名正式改为如今的“彬县”,赋予了这片土地更加人文化的内涵。

    本次分享的是一组1910年拍摄于陕西彬县的珍贵老照片。这组照片是由来自澳大利亚的摄影师乔治·厄内斯特·莫理循所摄,他在1910年进行西北考察时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。这些照片记录了莫理循从西安出发,途经彬县时的所见所闻。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,一同回顾百年前彬县乡间的真实景象。

    第一张照片展现的是1910年莫理循在前往彬县途中所见的驼队。此时的彬县坐落于西北,气候干燥,许多货物从更远的甘肃等地被运送到这里,驼队成为当时主要的运输方式,驼队缓慢而稳重地前行,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。

    展开剩余74%

    接下来的照片则展现了1910年的彬县北城门。那时的彬县城墙与城门皆为清代修建,巍峨高耸的城墙和庄重苍劲的城门显示出当时的建筑技艺之美。根据明代《直录邠州志》的资料记载:“城在州西南,‘一城仰观,宛如画圈。下俯诸闉,棋列目前’”,因此,彬县古城也称作“薇山武幕”,在古邠州的十二景之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    接着是一幅1910年彬县农家院子的场景,画面上可见一位拄着拐杖的小脚妇女站在院中。清末时期,许多女性为了追求美观而裹脚,导致她们的行动极为不便,在家庭生活中付出许多辛劳。

    然后,我们看到了同年彬县一条黄土大道上缓缓行进的车队。在清末民初,军阀混战,战火纷飞,农村田园变得萧条,耕地面积日渐减少,彬县的四周显得十分荒凉,满目疮痍。

    在接下来的照片中,一面土墙旁边零星聚集的小贩正在路边摆摊做生意。那时的彬县城郊与乡村的景象非常萧条,行人衣衫褴褛,处处流露出贫苦与无奈的气息,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艰难的生活条件。

    接着是1910年彬县城外流经的泾河。泾河起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,东流至平凉、泾川,最终于西安的陈家滩汇入渭河。作为彬县的母亲河,泾河源远流长,数千年来滋润着彬县的土地,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彬县人民,成为了这里文化与生命的重要象征。

    接下来我们来到1910年的彬县花果山,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,南北朝时期,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到这里,留下了风格各异的佛像石窟群,号称“九曲十八洞”。唐代高僧玄奘在前往西天取经时曾经过此地,后世因西游故事将这里视为孙悟空的故乡,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文化底蕴。

    最后是一幅展现1910年彬县开元寺塔的照片,开元寺塔,亦称“彬塔”或“彬县塔”,俗称“雷峰塔”,矗立在彬县城内。这座塔建于北宋皇祐五年(1053年),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八角七层砖塔,是彬县的一处标志性建筑,饱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